头足纲小传02:软体
所有软体动物的共同祖先都是一种生活在寒武纪早期的蠕虫状生物。它身躯柔软,但与众不同的是拥有一条齿舌,让它能刮取其他生物无法食用的硬质藻类。随着时间推移,它的背部黏膜开始分泌钙质。一条角质如锉刀的齿舌,一个蠕虫状能够贴地爬行的足部,一个厚重坚硬可以抵抗袭击的贝壳,探知味道的触角,勉强辨别光线的眼点,就组成了这只动物的全部。对于一个腐食者来说,这就足够了。
腹足纲构造。但对于一个肉食者而言,这却远远不够。为了捕食,动物需要灵敏的知觉,快速的动作,高效的捕食工具,非必要但却重要的团队交流能力。头足纲必须从头开始,在毫无可借鉴之物的道路上前行。
Cep02:蛸形的软体
四亿余年的演化后,现代头足纲--蛸形亚纲的各个器官比起脊椎动物毫不逊色。
大乌贼(giant cuttloefish)它们的身体可区分为头,足和躯干三部分.躯干中包裹着内脏团,外层的外套膜肌肉发达,营运动能。
头位于体前端,呈球形,头的前端偏腹侧的位置有口,周围具口膜,内部生有鹦鹉嘴状的角质喙,喙内保留着老祖宗最重要的遗产-齿舌,用以将被咬碎的猎物拉进食道。
头两侧具一对发达的眼,外为透明的角膜,中层为巩膜,瞳孔周围为虹膜,连于巩膜,瞳孔后为晶状体和睫状肌,内层为视网膜,主要由视杆细胞组成,赋予它们较强的夜视能力和动态视觉。因头足类没有经过脊椎动物左眼透过组织看右边的特殊现象,而是视神经直接连于视网膜后,视野无盲区。鱿鱼有些眼球 ** ,称为开眼亚目,有保护的称为闭眼亚目。章鱼和乌贼都有眼睑。
章鱼的眼。乌贼由眼睑遮盖的“w”形眼。管鱿目的Dosidicus gigas。注意全睁的眼。眼后下方有一椭圆形的小窝,称嗅觉陷,为嗅觉器官,相当于腹足类的嗅检器。神经系统高度发达且集中。 由脑神经节、足神经节侧神经节与脏神经节及它们与脏神经节合成的侧内神经节都集中到头部,被脑软骨包裹着。此外,还有视神经节、胃神经节及星芒神经节。腕部同样分布着大量神经,作为第二大脑控制腕的复杂活动。
足特化,主要环列于头前和口周,形成十只(鱿鱼、乌贼)或八只触腕(章鱼、吸血鬼蛸),触腕上长有大小不一的吸盘,吸盘内部有软骨构成的垫圈,有些种类还有硬质的腕钩。有些章鱼的腕间有皮质连接,形成蹼状结构,使他们可以通过划动触腕行动。垫圈和腕钩主要位于鱿鱼的腕上。
鱿鱼和章鱼的区别。另一部分足位于头部和胴部之间的腹面,成为主要的行动器官--漏斗 。漏斗是足特化的运动器官,前端 ** 在外套膜外,呈圆筒形,后端呈漏斗形,与外套腔相通,包裹在外套膜内。在漏斗基部有一对软骨质的闭锁器,称为漏斗软骨,能将外套腔封闭起来。
水在漏斗基部两侧与外套膜之间的开口流入,外套膜前缘收缩,同时软骨封闭开口,使水流从漏斗喷射出去,借水流喷射的反作用力使它们快速游动。漏斗可以自由弯曲,从而使它们能够自由控制方向和力度,做出悬停,前行和后退的动作。
躯干部包含着内脏团。与后口动物背部为神经,腹部为内脏不同,原口动物为神经系统在腹面、肠道在背面的倒置式。消化系统中包括口,细长的食道,两个肝脏,一个长有细密褶皱的胃,小肠和直肠。循环系统包括特别的心脏构造--一个主心,两个心耳和与鳃同等数量的鳃心。蛸形亚纲又称二鳃亚纲,呼吸以两个羽状鳃完成,因此它们在某种意义上有三个心脏。排泄系统包括一对肾脏,位于心脏上方。
章鱼的漏斗,吸盘和“恋”形眼。(恋恋天下第一.jpg)注意右侧绿色圆球的眼头足纲的内骨骼由内壳及软骨组成。内壳一般位于体背侧皮肤下的壳囊内,有的乳白色石灰质,有的 为透明的淡黄色角质。内壳不但可以增加身体的强度,又可使身体相对密度减小,有利于游泳保持平衡。头足类的软骨发达,其结构与脊椎动物相似。主要软骨有头软骨,包围着中枢神经系统和平衡孔,还有颈软骨、腕软骨、漏斗软骨等。
乌贼的内壳。鱿鱼仅剩角质膜状,章鱼骨骼完全消失。内壳的剖面结构。除平常的五脏外,头足纲还具备着一些特别的器官。蛸形亚纲在直肠末端近处有一梨形囊,即为墨囊。当需要捕食或逃避时,墨囊中物质经由,再经漏斗口喷出。表皮下有许多色素细胞,可通过微小肌肉改变颜色来进行交流或恫吓。营飘游的种类在外套膜外生有一对鳍,供保持平衡之用。因喷水行进较于耗能,一些快速游动的种类渐渐改用鳍来推动自身。
未展开腕间膜的水孔蛸。水孔蛸。生有巨大的腕间膜,用于在水中漂游滑翔,同时恐吓敌人。头足纲与脊椎动物,起源大相径庭,各向殊途,却因为共同的需要而殊途同归,如此趋同又不同的进化让我们不禁感叹大自然的神奇。
头足纲身体模式图。自己画的,懒得嵌字...